本次活动是由绘智总部发起,各校区共同执行的以父亲为主题的亲子活动,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用任何方式对父亲的形象进行创作,7月5日前,交到距离您最近的绘智校区前台,我们将由专业的老师帮助您孩子进行作品的润色,并免费为孩子将绘画作品印制到T恤衫上,作为孩子给父亲的礼物!
与美术相关的父亲节文章链接:经典作品里的“父亲”
文章刊载在《绘智》杂志第二期,杂志可在绘智任一校区前台免费领取!
经典作品里的“父亲”
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,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。这个节日始于二十世纪初,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,它是严肃的、刚强的、博大精深的。
这一期的“图说艺术”,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家塑造的“父亲”是怎样一种风采?从艺术家塑造的“父亲”形象中,也许我们能发掘出影响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。
丢勒《父亲像》1497年
这件油画作品是丢勒为其首饰匠的父亲所作的肖像画。作者采用侧面角度入画,令人叹服的是其侧面描绘的脸庞竟能如此细腻真切,皮肤的颜色以及眼睫毛、头发的描绘等都做到最细微的刻画。丢勒从小就在自家的作坊当学徒。造首饰必须学习装饰艺术,小丢勒在作坊里受到了严格的绘画训练,父亲教他临摹各种图样和人物画,丢勒很快地显露出他的绘画天才,并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。这时他鼓起勇气请求父亲允许他不当首饰匠而当一个画家,想不到严厉的父亲竟然依从了儿子的愿望,并将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画家处学画。父亲的宽容造就了一代绘画大师,在父亲的画像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丢勒对父亲无限感激之情。
塞尚《侧面读报的画家的父亲》1859年
塞尚《读报的父亲》1866年
塞尚的父亲路易·奥克斯特·塞尚经营皮帽业起家,后来开办了塞尚·卡巴索银行。他理财有术,但对艺术一窍不通,因此坚决反对从小就喜爱绘画的儿子在这方面发展。塞尚按照父亲的希望,考入埃克斯大学法律系,据他自己说“这并非自己所愿,乃是出于父亲的强求”,他的内心向往的还是到巴黎学习绘画。由于看透了儿子的心思,父亲不再勉强儿子。塞尚为父亲画过多幅肖像,其中1866年所作的《读报的父亲》是他转变风格的代表作品,画中的父亲低头看报,表情安详,显示出凝重厚实和恒定持久的感觉。
杜尚《父亲》1910年
杜尚1887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薄兰韦勒(现属法国)的一个和美而有文化教养的中产家庭,父亲是一位公证人,还是一位通情达理、心平气和的长辈,从不干涉子女的决定,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。杜尚保持一生的文雅气质和绅士风度可能就源自他父亲的影响。
伦勃朗《浪子回家》1669年
浪子的比喻是《圣经》中出现的一段文字,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以这段文字为蓝本创作了一幅题为《浪子回家》的油画作品。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,索求家产,远走他乡,放浪形骸,迷途知返,最终回到家中的情景。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,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,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,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,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,父子相遇的这一幕令观者动容。
梵高《蹒跚学步》 1890年
这幅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。画中的场景置于一个农村的耕地上,背面是农民的房屋。右方一位母亲正在帮助小女儿学习走路。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。在父母的扶持下从零开始,蹒跚学步,是人们共同的生命记忆,父亲坚实的怀抱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。这幅画作色鲜明彩,多用蓝,黄和绿色,这些高明度及属于自然界的颜色,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。另外,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、灌木、农作物。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,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。
罗中立《夫亲》1980年
20世纪80年代初,罗中立以一幅《父亲》震惊中国画坛,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,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,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。画家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、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,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,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,但依然严谨朴实,细而不腻,丰满润泽。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,生动感人。《父亲》中的这位纯朴的农人是画家对最普通的农民父亲的默默感恩。
陈逸飞《父与子》1995年
《父与子》采用近距离镜头方式,塑造了一对平凡的藏族父子。满幅作品仅画出父亲与儿子的半身,构图显得格外饱满。饱含激情的大笔触和大色块,凸显藏民的质朴、野性、粗犷、原始、空灵、神秘。画家如塑如刻的笔法,将藏民父子的面部肤色以及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。